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7节(1 / 2)





  萧景田对她的睡眠很是无奈,他不明白一个人睡觉怎么可以睡得这么沉,这么香甜,怕是现在有人把她抱走了,她也不知道吧!

  借着窗外清凉的月光,他静静地看着她恬静的睡颜,惊讶于她其实长得还算不错,虽然不是什么倾国倾城之姿,倒也是端庄清丽,越看越觉得这女人的眉眼很是耐看,跟他所见过的那些村妇是不一样的。

  坦白说,他对她印象其实还算不错。

  难道是因为他跟她朝夕相处的原因吗?

  想想也觉得不是。

  若是说他在他二十四年的生命里,他跟哪个女人相处的时间最长,除了他娘孟氏,那就是溧阳郡主了。

  溧阳郡主是大周唯一的异姓王秦峰秦王爷的女儿,世代驻守边境铜州城。

  十年前,萧景田跟随于家商队离家闯荡,路过铜州的时候,正巧遇到大楚入侵边境,他跟商队一起被劫,原本大家以为楚兵只是贪图钱财,后来他发现他们不但图财而且还想害他们性命,便拼死帮助商队逃脱,而他自己却被楚兵打落山崖,他一刻,他觉得他没救了。

  再醒来的时候,发现自己好端端地躺在帐篷里,才知道他已经被秦王爷所救。

  秦王爷亲眼目睹他营救商队的一幕,很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机智沉稳,便留他在身边亲自调教,教他武功,教他布阵,连上战场也带着他。

  秦王爷对他不但有救命之恩,而且还有知遇之恩。

  也就在那时,他认识了秦王爷的女儿溧阳郡主,初识时,他十四岁,她十二岁,溧阳当时女扮男装,他不知情,跟她称兄道弟,两人相处得倒也融洽。

  三年后,秦王爷战死沙场。

  世子秦东阳袭爵。

  秦东阳跟其父截然不同,他整天吃喝玩乐,不理军务,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,秦东阳还有断袖之癖,常常从战俘中挑出一些清秀耐看的年轻人,放在府里供他取乐,萧景田对他简直是深恶痛绝,要不是碍于秦王爷的面子,他真想一刀砍了他。

  当然,秦东阳对萧景田也没什么好印象,他喜欢文文弱弱的男子,像萧景田这样身材高大,疾言厉色的男人,向来是不屑一顾的,又见他爹对萧景田很是器重,几乎传授了毕生所学,心生妒忌,常常故意刁难于他。

  这让萧景田忍无可忍,不顾溧阳郡主苦苦哀求,愤然离去。

  但当时楚兵入侵,国难当头,萧景田辗转一番,阴差阳错地加入让楚兵闻之色变的抗楚军,也就是在那个时候,他认识了当时还是皇子的成王萧云成和昭王萧云昭。

  在大周,萧是皇家姓氏,为了避讳,萧景田入伍的时候便隐去了姓氏,直接以名示人。

  萧景田在秦王爷身边三年,无论是武功还是谋略,都很出挑,很快受到两位皇子的另眼相看。

  由于三人年龄相仿,昭王萧云霆便提出要跟萧景田义结金兰。

  萧景田推辞不过,便真的跟两人拜了把兄弟。

  萧云昭为兄长,萧景田是老二,萧云成小萧景田两个月,是两人的三弟。

  在军营的那些日子,三人不分尊卑,同吃同睡,虽然过得是在刀尖上舔血的日子,亦不觉得苦。

  那一年,楚兵尚未退兵,又逢九王爷叛乱。

  他们一度陷入两难境地,幸得溧阳郡主带兵平息了九王爷之乱,他们才不至于让楚军乘虚而入。

  后来,秦东阳愈发堕落,竟然为了去追一个逃跑的战俘而不知去向,秦溧阳临危受命,接管了铜州军务。

  接着,便是长达六年之久的楚周之乱,溧阳郡主始终陪在他们三人身边,不曾离开过。

  也许是因为之前三年的朝夕相处,溧阳郡主待萧景田总是于旁人不同,女儿家的心思表露得很是彻底,她喜欢上了萧景田。

  但萧景田却并不喜欢她。

  开始溧阳女扮男装跟他交往,他们以兄弟相称,后来溧阳恢复了女儿身,但在他心目中,还是没法把她当女人看。

  溧阳郡主自小在军营长大,身上也是真的没有多少女儿家的性情,她生性凶猛果敢,胆大过人,比男人还男人。

  在萧景田心里,她是把酒论英雄的兄弟,也是很好的战友,却唯独不是他心上的女人。

  自从察觉溧阳郡主的心意后,萧景田便拒绝跟她独处,拒绝谈论除了战事以外的话题,甚至当着两位皇子的面,拒绝她的示好。

  这让溧阳郡主一度恼羞成怒。

  她是个敢爱敢恨的女人,爱是轰轰烈烈的爱,恨也是咬牙切齿地恨。

  两人因此闹得很不痛快。

  再后来,先皇驾崩,萧云昭继位。

  成王萧云成性情张扬,又仗着自己有军功在身,动不动就拿当年跟萧云昭同甘共苦的事情来顶撞他,萧云昭只是碍于刚刚登基,不好立刻拿亲兄弟开刀,才隐忍不发,由他胡闹。

  朝堂上从来不缺见风使舵的老狐狸,他们看出了当今皇上对萧云成的隐忍,便开始暗中张罗证据。

  最终萧云成因为牵扯到当年九王爷谋逆的旧案一事被群臣弹劾获罪,被囚禁在宗人府。

  远在边关的萧景田知道事情的真相后,并没有替萧云成申辩,反而主动交出兵权,提出退隐。

  他知道萧云成是冤枉的,但他也了解当今皇上的心思,说到底,他们只能共苦,却不能同甘。

  共苦靠得的信任和情谊,同甘却要相互猜忌和防备。

  那一刻,他突然感到心身疲惫,萌生退意。

  为此,萧云昭挽留了他三次,他拒绝了三次,言辞恳切,理由也很朴实,他说他驰骋沙场多年,见多了生离死别,深知人生苦短,如今四海皆平,也没什么战事,他说他想回家侍奉双亲,已尽人子之责。

  萧云昭思虑再三,最终答应了他的辞呈。